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01BIM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98|回复: 2

BIM的重新定义:过程与技术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643

帖子

25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31
发表于 2019-12-18 20: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zbm123456 于 2019-12-18 20:45 编辑

BIM的重新定义:过程与技术
杰里∙莱瑟林(Jerry Laiserin)
201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643

帖子

25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20: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zbm123456 于 2019-12-18 20:48 编辑

    本文是杰里,莱瑟林先生最新完成的文章,内容是关于“BIM的重新定义”。众所周知,由于他在2002年发表的“比较苹果与橙子”的文章在BPM的发展史上被看成个里程碑,并使BIM这术语被业界广泛接受而且迅速风靡全球的建设行业,莱瑟林先生认为作为BIM的“教父”和“BIM”一词的推动者,他有权发表他自己对于BM的重新定义。
    什么是Building InformationModemlq(BIM)?这个答案取决于给它下定义的那个人的最终用意。大多数软件开发商、营销商,通常只根据他们各自软件能够提供的功能来给BIM下定义,许多学术研究人员,把BIM看作是理论上的理想,而不一定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应用实施的(如果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施,那它就不太适合于学术研究了,对吧?),对于那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在建设行业里自称是“领导性权威”和软件评论员来说,他们如何来定义BIM?其实,没什么人在乎他们是怎么想的。
    作为被维基网站(www.省略)称为帮助BIM这一术语“大众化和标准化”的人来说,我一直觉得我有权利来推出我个人对于BIM的定义。在2005年4月“乔治亚理工大学/莱瑟林来信”的BIM大会上,我曾建议,Bui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个表述系统,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它保持着多维的、数据丰富的“视图”;用来支持沟通(数据共享),协调(运用共享的数据)、模拟(应用数据来预测)和优化(应用反馈来改进设计、文件和成果)。
    为此,我还强调了以下观点BIM是一个业务流程,不是一个软件。成功的建设行业的业务程序已经把BIM实践当作过程。因此,通过软件来表达该过程且使之自动化,将使一切随之而改变。
    我的定义与2005年那次会议的其他演讲者的定义大不相同(直到现在还是不同的),他们的定义来自软件商、学者、设计师和建筑商的混合体。他们的本性和共同利益使得他们愿意看到BIM被视作软件。我目前的观点还代表了自从我在2002年“莱瑟林来信”中,第一次提出BIM的想法至今的演变过程。
    那时候我也掉入了把BIM“当作对下一代设计软件的描述”。因此,BIM这一术语便具有双重意义:一个过程,以及一个自动化和外在化这一过程的某些部分的软件技术。
    过程而非技术
    为了完全澄清,我的观点如下:BIM是百分之百的关于过程(和过程的变化)的和百分之零的关于技术的选择。用设施管理(FM)领域打个比方,大家似乎对“设施管理”和“计算机辅助设施管理”的区别很清楚。前者代表设施管理者所做的事情(一个过程),而后者只是设施管理者用来自动完成一些过程的特定的一套软件技术。
我衷心希望用“CaBIM”来代表自动执行一些过程的软件技术,从而与BIM过程(上面定义过的)本身加以区分。此后全球的建筑行业可以从BIM的模棱两可的、过程与技术双重含义的境地中摆脱出来。
    什么是鱼所不知道的?
    然而,过程与技术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语义学的层面。加拿大出生的媒体预言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68年的著名观察中注意到;“鱼类对于一件事情是一无所知的,那就是水。因为它们不具备反环境的意识,所以他们不会意识到他们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元素(水)”。如果拿建筑设计师、施工企业和业主及运营商来作比较,缺乏对于(非自动运行的)BIM作为一个过程这种“反环境”的意识,是不可能完全了解BIM自动运行技术的。反过来讲,所有的建设行业的参与者,不断地学习非自动运行的,或者自动运行之前的BIM过程;把它与新的“反环境”的BlM自动运行技术对比(例如:第一代的CAD用户在把手绘图与当时新出现的“反环境”的计算机自动绘图进行比较,他们对于手绘图有更好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643

帖子

25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20: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区别(自动化前的过程与自动化技术)的案例充满了整个技术更新的历史。计算机为基础的商业过程自动化的最常用的案例是,198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苏珊娜,朱伯夫(ShoshanaZuboff)将这一区别称为“信息化”(informating)。朱伯夫教授写道:“是什么使它将信息技术与早期的机械技术区分开来呢?信息技术是用来再生、扩展和改进代替人类的机器的过程,它持续不断地完成着不尽相同的任务。这种装置自动执行将信息翻译为行为,也可以将自动执行的行为转化为数据,由此生成新的信息流……同样的自动翻译系统也可以生成一个大规模的机构运行概况”。准确地说,“大规模的机构运行概况”构成了非自动或前自动BIM过程的各方面。也就是在BIM自动运行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不能完全感知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把BIM自动技术的最后阶段认为是完全的自动化和一体化,那么我们就会得出类似我在斯坦福大学“一体化设施工程中心”的朋友们称为“虚拟设计和施工”或VDC这样的概念。那么,如果VDC代表第N度的BIM自动化技术,我建议把零度的BIM自动化技术(即完全非自动化和非一体化的BIM过程)称为“旧有的设计与施工”或LDC。
    一个新框架
    尽管我的这篇论文开始就以似乎武断的态度来阐述非自动化BIM过程与自动化BIM技术的区别,但我希望由我创造的LDC于VDC之间的区别而衍生出的分类法不是过于武断的。实际上,我相信这恰恰为重新审视BIM作为过程和技术提供了有用的框架,并且帮助理解这两极之间的连续性。
    在此只举一个例子,当多年前“互操作性国际联盟” (IAI)重新命名为“buldingSMART”时,这种命名法引出了一系列有趣和具有潜在麻烦的问题。当时,我私下里向IAI/buildingSMART的几个领头的倡导者询问:我和其他实践者如何知道我们是在“building smart?”我得到的非常滑稽的回答就是:“我们的做法就是bullding smart”(直译为:聪明地建造)。以我非常“直线性的思维方式”,我又问:这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吗?如果以你们的标准,我没有buildinq smart,换言之,我就是在buildinq stupid?(直译为:愚笨地建造)当然,这应该是修辞学上面的问题,因为我问过的每个IAI/buildinqSMART的人,没有人选择回答我的问题。
    从我上面概述的LDC-VDC关联的内部来看,关于buildingSMART的问题不一定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因为它里面存在“聪明”的程度这样的门槛。门槛上面是广受欢迎的buildingSMART,以及门槛下面的应该避免的“愚笨地建设”。真实世界里面机构的建造真实建筑过程,不会也不可能按照某种生硬的准则来运作;虽然这些准则对于某种只对他们自己的研究、报告和标准负责的虚拟机构所来说是近乎完美的。
    然而,“聪明建造”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应该是IAI/buildingSMART所应保留的、令人尊重的目标:现实世界中,设计和施工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聪明建造”,来达到我所描述的从LDC到VDC的、革新的关联。即使从语言学角度来讲,现存的“聪明”一词也是指一个或多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比之前的“更聪明”:直到最终阶段――也就是所谓达到“最聪明”的阶段。
    BIM的衍生物
    综上所述,全球建设行业(包括所属的建筑、工程、施工和业主及运营等行业)正在进行经历一场由背后的运营方式(作为过程的BlM)的自动化(作为技术的BIM)所驱动的转变。换句话说,是沿着连续统从LDC到VDC的转变。新的、或者更先进的点会出现在这个连续统上面,相较于早前的、不是很先进的点来说,他们可能被称之为“更聪明的建造”。BIM自动化技术所属于为聪明建造所用的众多工具和技术之中。
    像斯坦福大学CIFE这样的研究机构,将终极阶段(VDC)作为目标:他们通过研究和教学来增进全球建设行业朝此方向发展。像IAI/buildingSMART这样的机构,通过建立标准来促进先进的用户沿着我所描述的从LDC到VDC的方向发展。像131M模型生成工具软件商这样的企业们,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市场接受度来提供含蓄的救助(我们的BlM比他们的BIM“更加BIM”)。在未来的专栏中,我会努力展示更加严谨的、作为过程的BIM的衍生物;以及作为技术的BIM是如何来帮助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01BIM社区 - 最专业的BIM技术交流平台 ( 渝ICP备15000873号 )

GMT+8, 2024-3-29 14:51 , Processed in 0.0433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